背景:
阅读全文

昆明城市学院艺术学院介绍

[日期:2021-06-30] 来源:昆明城市学院网站

昆明城市学院艺术学院介绍

音乐学专业

音乐学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至今已累计毕业2000余人。被云南省教育厅授予“云南省乐团教师人才培养基地”,是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19年被云南省人社厅和教育厅联合授予“云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奖”。

本专业立足云南,面向全国,根据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人才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中小学美育建设为导向,通过“以团建班”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应用实践能力、教学管理能力的综合培养。

本专业有教师70余人,以研究生、海归为主,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25人,硕士学位以上25人,50%以上的教师具有行业背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部分教师来自于意大利拉斯佩齐亚、法国贝桑松、日本东邦、美国伯克利、瑞士伯尔尼、德国法兰克福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院校。

本专业注重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实施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聘请20余名“全国艺术大家”担任名誉教授,聘请郑小瑛、卞祖善、于海、师鲁嘉、陈一新、曹慧等专家开展大师讲座,形成了“教师+大师”的师资培养模式。

本专业开创“以团建班”制先河,民乐团、管乐团、合唱团、流行乐团替代传统班级模式,建立国内首家“以团建班”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应用型音乐人才的综合素质。创新改革以实践型论文代替传统理论型论文,自2010年以来,已有近千名毕业生参与、举办了300多场毕业音乐会、撰写了30余篇采风报告和40余篇真实音乐课堂教学总结。开设音乐工作坊,把《歌曲写作》设置为专业核心课,注重学生音乐原创能力培养,以实践活动带动教学,提高学生创新写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

本专业近3年平均就业率高达95%以上,就业方向包括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专业对口率达80%,高质量就业占比超15%。考研升学率高,海外读研占比超80%,其中QS排名前200的世界名校录取3人。

本专业师生积极参与各类比赛,荣获了诸多奖项。在全国首届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大赛中,马辉老师获得作曲全能二等奖以及个人单项奖,刘凌老师获得课堂教学比赛个人单项奖;在第二十三届意大利普契尼国际声乐比赛(亚太赛区)中,杨扩老师获教师组三等奖;在云南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民乐团获器乐类专业组二等奖、流行乐团获声乐类专业组二等奖、管乐团获器乐类专业组一等奖(第一名)、合唱团获声乐类专业组一等奖(第一名)。

舞蹈学专业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的,具备教育教学组织能力、舞蹈表演能力、舞蹈编创能力、晚会组织策划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舞蹈专业人才。能在中小学艺术部、文化馆、艺术院团、舞蹈教育培训机构等单位从事相关工作。教师来自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国内知名院校。

本专业实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通过学、教、赛结合,搭建校内外专业实践平台,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检验教学质量,提升专业水平;通过校企合作、校政合作,依托实际项目,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平台,推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实际改革论文模式,将论文转变为“舞蹈专场演出+研学报告”的形式,旨在有效提升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舞台实践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本专业人才培养成果显著,学生参加了云南省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云南省青年舞蹈演员比赛,参赛节目《莲心》获第二名、《恋》《屈原天问》《隙栖》获优秀表演奖;云南省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类)参赛剧目《蓝帕帕》和《大山女人》获专业组一等奖、《阿曼的彩蝶》获专业组二等奖、《我等你》获专业组三等奖;2017年云南省高等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参赛节目《鹤之语》获得二等奖,《天地间》《忆故人》获三等奖。2020年云南省首届原创舞蹈比赛中参赛节目《大山女人》获优秀作品奖。2018年、2019年由云南省教育厅组织,本专业师生共同演绎的“重温红色经典芭蕾舞剧”在云南高校中完成了高雅艺术进校园9场巡演。

美术学专业

本专业紧随美术行业发展趋势,旨在培养适应新时代高质量美术相关行业需求,具有健全人格,较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系统掌握美术学、教育学和绘画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具有较强教学能力和绘画创作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毕业后可在文化艺术领域、美术创作机构、学校及相关艺术培训机构与部门,从事艺术创作、美术教学和管理工作。

本专业强调学生的实践与创新,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将专业课程与实践项目结合,积极与行业接洽,在实践中学习、巩固、运用专业知识。本专业把展览、学术活动作为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接受最前沿的学术、行业信息;开设国际水彩研究院、教育教学工作室、商业美术工作室,聘请国内外名师到学校现场教学,举办大型国际画展、全国学术活动;邀请行业导师参与教学,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培养学生,以工作室带动项目教学。

目前,本专业师生已在云南民族博物馆、文化馆等场馆举办展览十余场,专业师生作品有入选全国美展以及各省部级展览数十次的好成绩。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已有18年的教学积淀,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0人,行业、企业导师2人,高级职称占比近30%,中级职称占比近60%。

专业实现了教学分层培养,对专业课程进行了整合优化,强化了课程群之间的相互支撑,保证课程间的无缝衔接。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职场化”考核方式,聘请一线的设计师直接参与教学,与企业深度合作,与产业高度对接。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艺术设计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水平高、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本专业将会聚焦培养具有高尚的艺术设计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较强的艺术传播能力的人才,使之具备现代设计思想、创新理念和商业意识,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具有熟悉设计策划、创作及管理的竞争优势。

本专业设立品牌设计工作室、包装设计工作室、民艺工作室、陶艺工作室4个工作室,设计作品参与了创意云南2018文化产业博览会;作为教育厅指定单位,代表五华区参与了2019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学生毕业设计实施校政合作,协同创新开启“主题创意活动”新模式,完成了“创意会泽“、“创意商院”、“创意罗免”、“融创云南、互联未来”、“原本视界”、“设计为人民服务”等多个创意设计项目。毕业生市场竞争性强,就业率逐年递增,多名学生进入了4A级广告公司工作。同时海外读研人数也逐年递增,优秀毕业生分别进入日韩顶级设计学府的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和韩国弘益大学。2018年,学生在第27届时报金犊奖创意大赛中获得全球银犊奖1项,全国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30项;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中获得云南赛区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以及最佳组织奖。2019年,学生参加第十一届大广赛,获国家级优秀奖2项,云南省二等奖1项,三等奖9项,优秀奖31项。

环境设计专业

一、专业基本情况:我校自2002年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2013年,设立环境设计专业,至今积累了18年的专业教学经验。现有师资3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1人,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73.5%。2014年,学校成为云南省首批“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环境设计为率先进行应用型转型的专业之一。

二、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依据“应用型、地方化、个性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家国情怀,通晓国际规则,具备现代设计理念、创新意识和商业思维,熟练掌握环境设计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在设计院、规划院、房地产公司、装饰设计公司、园林设计/施工单位从事设计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

三、专业方向:室内空间设计、景观设计

四、主修课程:室内空间基础设计、风格流派与软装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景观设计、民居建筑等。

五、专业特色:

1.工作室模式的职场化教学,培养、提高综合素质: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本专业采用工作室模式的项目制教学,落实教学、学习环境、师资结构、教学考核模式的职场化。课程对标国标要求,着重强调一线设计师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行业一线设计师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专任教师定期深入行业一线挂职锻炼。实验实训环节做到真实项目全覆盖,将考核测试全部改为由一线设计师全程参与的“项目汇报提案”,综合检验学生的团队协作、方案策划、设计实施、汇报沟通等职业核心能力。

2.通过跨专业联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学科通识素养:学院现有9个艺术类本科专业,打破专业壁垒,实现专业间的深度联合,从“创新精神和商业思维,组织、策划、沟通、协调能力,专业与产业实践的结合能力,专业及跨专业整合能力”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素养。

3.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并重:本专业致力于就业面向云南,课程植根云南,设计美化云南。同时,依托学校海外交流、合作项目,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让“云南元素”和“国际视野”成为学生的内在基因和竞争优势。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于2017年,师资21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5人,硕士学历及以上9人,行业、企业导师专家7人,多为常年从事广播电视传媒工作、高等艺术院校教学的一线人员。

本专业立足于云南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对标省内及国内一流传媒影视专业教育,采取“项目实践带动教学”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跨专业联合实践”为主,整合专业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在融媒体语境下具备现代影视思维、国际化视野、创新理念和商业意识,掌握影视策划、编导、摄影和制作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影视专业人才。

专业建设至今,“项目实践带动教学”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成果显著。疫情防疫期间,与摄影专业共同主办了“加油吧·中国——首届国际大学生创意短视频大赛”,通过跨专业联合,完成了活动的组织、策划与执行;同期完成了第五届“春城创业荟”创新创业大赛微电影、宣传短片、主题曲MV的制作,荣获昆明市政府颁发的“优秀组织奖”。在跨专业联合实践教学中,学生作品纪录片《紫陶流韵》获第八届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院奖”纪录片组三等奖;学生作品实验短片《趁年轻》获第九届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院奖”实验片组三等奖;剧情短片《短发》获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好作品”奖等。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于2017年,现有教师30人,其中副高级职称及以上8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9人、行业专家14人,高级职称教师在核心课授课中占比为37.5%,师资队伍还融合了云南媒体行业一线新闻播音员、节目主持人、高等艺术院校教师等一线人员。

专业设立至今,形成了以“跨专业联合实践”为基础的“项目带动教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促使学生综合各艺术专业课的知识与技能,尽早进入独立策划、采访、播报、配音、出镜以及节目的整体制作、拍摄、运营等流程,将理论知识转变为专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专业、实践、综合的水平。

在新模式教学探索下,总体成效显著。2020年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本专业学生朗诵篇目《看到爱了》《当你老了》以及戏剧篇目《选择》均获二等奖。在跨专业联合实践教学中,学生作品纪录片《紫陶流韵》获第八届中国影视“学院奖”;剧情短片《短发》获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好作品”奖。

摄影专业

本专业开设于2017年,现有专兼职教师12人,副高及以上职称3人,行业专家4人,均为常年工作于影视传媒行业、平面摄影行业、高校艺术院校的一线人员。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在图片摄影方面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同时兼备全面的影视摄制技能,能在专业领域内从事图片摄影、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图片编辑、人像风景摄影、广告创作等相关工作,成为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在融媒体背景下从事视频节目策划、摄影、制作,具备较强艺术创作能力和较高技术层次的高级摄影专门人才。

本专业在建设上贴合融媒体时代背景,以“跨专业联合实践”模式提升学生跨专业整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等综合能力;在教学中,重视与行业的紧密衔接,采取“项目实践带动教学”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校政、校企合作的实践项目为依托,贴合市场,实现实践和理论融合教学。

学生作品实验短片《趁年轻》获第九届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院奖”实验片组三等奖;剧情短片《短发》获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好作品”奖;学生作品《人生只有一次的旅行》获中国航拍网无人机大赛网络人气一等奖;学生作品《萤火虫》获第四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二等奖。疫情防疫期间,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共同主办了“加油吧·中国——首届国际大学生创意短视频大赛”,通过真实比赛项目进入课堂,师生在教学中共同完成了活动项目的组织、策划与执行,并逐渐形成品牌活动。第五届“春城创业荟”创新创业大赛微电影、宣传短片、主题曲MV制作的项目进入了《视听语言》《剧情短片创作》课堂中,项目成果获昆明市政府颁发的“优秀组织奖”。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中国教育部于2012年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的新兴专业,属新闻传播学类,授予文学学士学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为现代传媒产业服务,顺应当今世界媒介融合,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媒体发展趋势。不同于传统媒体人才的培养,网络与新媒体将技术与艺术相融,旨在培养能熟练运用网络与新媒体平台开展信息采集、策划、制作、传播,具备新媒体内容生产制作和运营管理的能力的应用型信息传播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新媒体内容创意与制作、新媒体产品策划与运营、媒介用户研究、整合营销、媒体公关等工作。

随着新媒体成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动力,融媒体改革局势下的传统主流媒体、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互联网企业、广告公司及各类新媒体机构与工作室等都正处于专业人才的空缺期,对新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巨大。

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围绕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技能“三个核心”设置课程和开展实训,紧跟市场需求,依托社会实践,采用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模式,注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来源:http://www.ynnubs.com/news/20210628/094925.shtml

我要咨询或发布信息| 编辑: yangying| 阅读:
热门培训课程
热门培训课程
热门评论
Baidu
map